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蒋鹤鸣治理南溪河

发布日期:2012-03-16作者:admin阅读:字体大小:[ 大 ] [ 小 ]
蒋鹤鸣治理南溪河 -ISHANGNET-

    蒋鹤鸣字子和,浙江秀水人。清康熙癸酉(公元1693年)举人,庚子年(1720)任舒城县令。在任期内,他关心民瘼,赈灾救荒,兴修水利,用行动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

    舒城“旧有环城河曰南溪河又名白鸥溪,《太平环宇记》所称龙舒水也”(光绪续修《舒城县志》)。南溪河绕南关外,环抱县治,邑志称为县河。它不仅灌溉上游数万亩田地,而且下游大小船只直达城闉,商贾发达,风气攸聚,人文鼎盛。宋人刘商有《泛舒城南溪赋得沙鸥歌》,诗人面对南溪河上野鹜清流写下了“绿苔春水水中影,夜月平沙沙上棲”。惊谓汀洲白蘋发,又疑曲渚前年雪。……素质翩翩带落晖,湖南谓柳相背飞”的诗句,描绘了南溪河当时的自然生态。

    明万历初(1573),知县陈魁士为减轻突发洪水对县城的压力,凿上游龙王荡石坝,放水东入七里沟,河南徙,北流之水遂涸,久之河道淤塞几为平陆,上游农田无水灌溉,旱患成为焦土,下游南溪河枯水,舟楫商贾不通,县治水荒严重,民生日以憔悴。朱振、周振举等前令虽屡疏浚,但旋亦淤塞,故道艰复。蒋鹤鸣知舒后,关心民众疾苦,讲求对县河的治理。他奔走民间,询访地理,查巴洋河(《水道提纲》所称,即今杭埠河)水,源于西山之孤井源(今岳西县境内),至中梅河合乌沙河水,出龙河口汇于七门岭北,折而至周瑜城西龙王荡,播为二:东行七里沟称前河;北行经干汊河,过黑虎城,至金鸡墩(潭),环绕县治。凿龙王荡石埧,河南陟,县河遂涸。蒋鹤鸣考之县志,知水利不可不兴。他征得地方有识之士的支持,谋划复浚旧河之计,备文《复开县河通详稿》(嘉庆《舒城县志》艺文)通详“开复旧河其利用五:水道一通,沿旧河七十里之沟渠既浚,得水灌溉,如郝家畈等处,向为焦土变为膄田,即有亢旱,有水足用,岁可收数万石谷,其一利也;水流城下,舟楫既通,货物毕至,末业之民,谋生甚易,其利二也;舒城居民,都饮井水及池塘之水,一迂天旱,井水既涸,池水浊污,疾痢易觏,旧河既浚,溪间清流,居民数千家,同饮甘凉,疾病不作,其利三也,舒粮至巢,必以车运至七里河,凡十余里,间一迂雨雪泥泞,工力艰困,今河一开,即于城外下船,可免车运之劳,其利四也。风水之说,识者勿道,然相阴阳而观流泉,诗咏公刘,为周兴所始,而从来立邑,有高城必有深池,形势更不可缺,今复旧河,数十里清流环绕城下,得此形胜,则百年凋敝之形,未必不可复城昔日时富庶之象,其利五也”。由于他的争取,开复旧河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康熙任寅(1723)舒城西北乡被旱,蒋鹤鸣因救荒,呈请蠲免正供(农户应交的钱粮),先自捐俸,又劝输东、西、南稔(即丰收)乡随力捐助,得绅衿士庶量力乐输,共聚粟若干石。商度开河成案,于“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始,迄本年十二月,凡三月而竣工。自龙王荡至县河口开淤塞之河七十余里,宽二三十丈不等,掘深八九尺至一丈二尺不等,挑方四万九千三百九十七,工徒五万一千人。”南溪河复为“环城清流如带,商贾舟楫倚郭门而泊者无算,鹅鸭泳游,罾笥比密,而支流别港潆洄村舍者,不可指数,河之为利,洵大矣哉”(太傅大学士朱轼《舒城县河记》)。时人路宽在途径舒城南溪河时为这里的自然风光所感动,信笔写下《次龙眠渡》,诗曰:“龙眠古渡夕阳斜,掩映浮桥两岸花。何处春光最堪忆,画溪西畔是吾家”(嘉庆《舒城县志》艺文),再现了复浚后的南溪河风光。

    蒋鹤鸣当时虽然职位不是很高,但他是一位贤能之士,莅舒三载,能“以民为本”,关心群众疾苦,殚精竭虑为地方兴利除害。尤以在灾荒之年,以工代赈,修复南溪河,做到了惠民、不扰民,这种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他受到舒城人民的拥戴,也得到当政者的褒奖,以治行荐,上调杨州江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