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县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项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们对我县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发展薄壳山核桃经果林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正如您们在提案中所言,薄壳山核桃是优质果材两用林树种,且我县的气候环境条件均适宜其生长,若能广泛栽植确实能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
一是建立育苗基地。2012年开始,我县依托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开展薄壳山核桃育苗技术试点,年育实生苗达20万株、嫁接苗达5万株,为我县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公司在对育苗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后,还主持制定了《薄壳山核桃育苗技术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参与制定了《薄壳山核桃果材兼用林栽培技术规程》(国家团体标准)。
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去年8月5日,我县还协助市总工会和市林业局在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基地举办全市薄壳山核桃嫁接技能竞赛,大力推广普及实用生产技术。10月21日,县林业局又在万佛湖镇举办了全县薄壳山核桃良种丰产技术推广项目培训班。邀请安徽省林木种苗总站原副站长、省薄壳山核桃首席专家龚明详细请解了薄壳山核桃的生物学特性、林地选择、品种配置、栽植密度、整枝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基础知识,全县22个乡镇林业站长、部分林业经营主体以及生态护林员等近100人参加了培训,为我县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设置推广示范区。近年来,我县结合林长制改革,设置林长制改革八大示范区,薄壳山核桃推广示范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依托安徽徽宝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翰鲲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在城关、棠树、万佛湖以及百神庙等乡镇栽植薄壳山核桃示范园面积近5000亩,以点带面,推进薄壳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大部分已开始挂果,有了收益。
四是探索复合种植模式。县林业局拿出专项资金,推广“薄壳山核桃+油茶+茶叶”的复合种植模式,以期立体利用空间,进一步提高林地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在河棚、张母桥等地试种面积达300亩。
五是做好新的发展规划。根据《舒城县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方案》,我县计划到2025年发展薄壳山核桃面积10000亩。目前正在开展的舒城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也将薄壳山核桃列入优先发展树种之一。今年春季,柏林乡已利用柏林生态园和部分退耕还林地栽植薄壳山核桃面积200亩。
诚然,与全椒、长丰、肥西和庐江等县相比,我县目前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偏小,成效尚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立地要求严。薄壳山核桃是高大乔木,生长迅速,对水肥要求条件高。立地条件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腐殖质、湿润且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一般要求土层深度至少达1米以上,而且地下水位要求较高,否则不能正常生长,更不用说高产稳产了。因此,我县山区均不适宜,只有部分丘岗区和圩畈区可以满足要求。
二是造林空间小。目前,我省定远、全椒、肥东、肥西、长丰以及皖北部分县区薄壳山核桃发展规模较大,但均为2015年以前种植。当时的背景是我省为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大量农耕地被用来发展果树。但是2020年9月份以后,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两个通知,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严禁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自此以后,新造林只能在林业用地上,非林地上不允许种植,因此造林空间日益狭窄。
三是资金投入大。据初步测算,薄壳山核桃虽然结果年限较长,但据调查从栽植至挂果至少需要5年以上,其苗木费、租地费、肥料费、灌溉费以及管护费等较高,保守估算每亩大约需要5000元左右。因此,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其产业很难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立足县情,我县目前暂不宜大规模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只能利用四旁、四边零星栽植,或对部分到期退耕还林地进行树种更新时适量栽植,以切实减少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