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服务于全县卫生事业发展大局,大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认真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分期分批完成了全县21所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柏林等3所乡镇卫生院顺利完成整体搬迁,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人员招聘工作,每年新招聘到岗人员在50人左右,有效缓解了卫生院医务人员不足的状况。尽管当前我县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也还存在着你提及的少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乡镇卫生院个别医疗服务岗位人员较为紧缺、村医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情况,这些都是当前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逐步予以完善和解决。
一、关于成立全县乡镇卫生院资金共享联合体的建议
2017年,我县已经着手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制定出台了《舒城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管理和结余资金使用办法》(舒卫计〔2017〕96号)。具体做法是:将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资金的10%部分提取作为县级事业发展统筹资金,由县卫生计生委根据全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集中统筹调配使用。统筹资金由县财政局专用账户管理,作为限定用途资金专款专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部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短板问题。
二、关于加强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建议
根据我省关于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政策精神和《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六政办[2017]79号)要求,我县将在今年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草案)已经基本形成,初步计划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两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四个统一”,即人员、财务、业务、绩效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整合,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完善医保基金预算包干机制,城乡居民医保按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93%作总预算,并将其转换成参保人头费交由医共体包干。
三、关于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的建议
我县即将出台县域医共体建设一系列配套文件,其中《舒城县县域医共体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管理办法》(试行)对双向转诊制度建设有明确的规定:一是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定位予以明确。二是对分级诊疗病种予以明确,编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100+N病种目录和乡镇卫生院50+N病种目录。三是对双向转诊基本原则予以明确,明确上转和下转指证。四是对双向转诊基本流程予以明确,明确逐级转诊、体内转诊、县外转诊、院外会诊、信息化管理和转诊补偿等。
四、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舒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于近日印发并实施,《意见》就当前加强我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十一项重点任务,内容涵盖了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改进人员招聘办法、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培训教育、人员管理(岗位、职称、绩效)、村医队伍建设及保障机制等。
五、关于实行村医继续教育学分制考核制度的建议
我省规定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包括在村卫生室从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村医),且每年都必须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数,视为当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合格,是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遵循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村医和乡镇卫生专技人员一样,由乡镇卫生院统筹安排村医参加各项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我县已实行了ICME在线学习和县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在职教育培训模式,每年的培训人数近2千人,培训人次约5千余人次。另外,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也是村医继续医学教育一项重要内容,自2007年开始,我县就严格落实实施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每年按计划培训308名村医。当前,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在职业务培训,主要是通过了组织分片培训和专题业务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业务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对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推行参加ICME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工作。相关考核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创新村医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舒政办[2017]31号),推行培养培训制和考核奖惩制管理,在ICME系统中开放乡村医生全员学习通道,把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情况,纳入到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目标任务中,不断改进培训形式,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师资,严格网络考核,并且将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纳入乡村医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