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委员 张 玲
据统计,我县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0多万人,有9万多(含父母一方外出)18岁以下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45.7%,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村。这些儿童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管理的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中出现学习困难、亲情饥渴、生活懒散的问题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这一现象已引起我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为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舒办发[2007]17号《舒城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意见》出台后,各乡镇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县妇儿工委办立即在全县10个乡镇试点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十百千”工程和落实八项具体措施,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也积累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经商现象还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现实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制度,明确责任。根据《舒城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意见》,各乡镇要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关爱帮扶活动。教育、卫生、广电、司法、民政、妇联等妇儿工委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县妇儿工委要建立督查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关爱行动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摸清底子,建立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生活、思想、学习和监护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汇总分析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探索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并坚持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建立阵地,配备设施。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儿童之家有图书、有体育娱乐设施,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文化生活;“亲情电话”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儿童之家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做到有牌子、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个乡镇在县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大力帮助下,相继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2008年全县所有乡镇至少要创办一所“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党与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结对帮扶,亲情关爱。向全县人民发出“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倡议书,发动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 爱心妈妈(爸爸) 代理家长”帮扶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的问题。县妇儿工委办去年已为1000名特困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妈妈(爸爸)”。今年通过帮扶活动的持续开展,力争使所有留守儿童都能找到代理家长。
五、开展活动,提高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向留守儿童传授法律、礼仪、环保、安全、生活技能等社会知识,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增强自我保护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学校为单位,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使监护人员掌握科学家教方法,懂得科学养育知识。我县高峰乡五桥中心校在全县率先启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并成功探索出一套管理经验,可供各地借鉴和参考。
六、创造条件,寄宿住校。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寄宿制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有助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县七星学校的成功创办为广大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可谓孩子在校放心、家长在外安心。但目前我县创办更多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还不具备,各地要因地制宜,逐步改善农村学校住宿条件,努力将学校建成留守儿童学生的第二个家。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社会问题,稳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此我呼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快建立家庭监护、社会关爱、学校帮护、各方联动的教育机制,把教育覆盖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